一、学院简介
体育科学学院创建于2001年,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及体育教育(师范)本科专业,承担体育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及学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积极推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广泛开展,加快推进体育强校建设。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置体育教育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2006年获得体育人文社会学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同年,教育硕士(体育方向)开始招生;2014年获得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2017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同年,体育教育专业入选天津市“十三五”规划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2019年体育教育专业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1-2019年我校体育工作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大运会“校长杯”、“全国阳光体育示范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目前,学院已经建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和年龄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6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达到80%以上,国际级、国家级裁判7人,桥牌国际大师1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人,中国足协银哨奖1人,全国大学生优秀教练员3人,天津市中小学“学科领航教师培养工程”专家3人,天津市“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8人次,21名教师获得天津市高校阳光体育先进教师称号。
二、学科建设
学院研究生教育始于2006年,现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两个二级学科,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下设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两个领域。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21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34名,位居全国体育学前30%;2022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位列全国前50%,2023年、2024年先后通过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核验评估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合格评估。
三、科研平台
天津市田径运动科学研究所作为院属院管研究机构,以田径运动训练、竞赛、教学为研究中心,依托天津师范大学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主要围绕马拉松赛事组织、马拉松训练负荷与调控、田径运动技术诊断、中小学田径运动教学等方向开展研究,该研究所从创设至今,在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天津市田径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该平台为依托,近年来共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20余人,教师与成员共发表与田径运动相关的论文10余篇,科研立项2项,出版与田径运动相关的学术专著2部,研发与田径运动相关的软件1项。该平台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充实条件,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田径运动专业人才做出突出贡献。
四、培养体系
面向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教育强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围绕学校体育、运动训练、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育赛事管理领域进行建设,人才培养过程兼具学术性和实践性,学位点优势和特色日益凸显。一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强调与行业实践的结合。本专业紧密结合基层体育行业领域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先后与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体育运动学校等相关体育行业部门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联合优秀教师、教练员共同参与核心课程教学、实践及评价,不断探索专业学位与中小学、运动队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加强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培养。二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课内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为主要实践环节,形成由基础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的“金字塔式”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符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积极探索体育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新途径,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志愿服务为纽带,通过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社区体育指导、西部支教、课后体育服务、裁判实践等,将体育学研究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实践活动、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在实践中锤炼体育学硕士生职业素养,提升体育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
五、就业实习
为满足体育学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学位点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机制,旨在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在体育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共有体育教学领域实践基地15个,运动训练领域实践基地6个,综合素养训练基地5个,基地总体达到26个,有效的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效融合。
近5年来,学院培养了近300余名体育学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成绩显著,平均就业率为88.63%,2023年就业率高达96%,位居学校前三位。56%的毕业生在大中小学工作,就业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