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成果聚焦于互联网游戏成瘾(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GD)个体在实际游戏过程中对奖励与损失的神经反应机制,重点探讨IGD个体在游戏中的奖励敏感性和损失敏感性的异常表现。传统研究多采用任务范式或问卷评估,无法真实模拟游戏环境下的神经活动。本研究通过功能近红外光谱(fNIRS)技术,在移动端游戏环境下直接测量大脑前额叶皮层(PFC)区域的血氧动力学反应,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具体方法包括: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分别在单人游戏模式和多人游戏模式下考察IGD个体与休闲娱乐玩家(Recreational Gaming Users, RGU)在不同游戏事件(正性事件:击败对手;负性事件:被击败)中的大脑血氧变化。使用Shimadzu LABNIRS/16近红外光谱设备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血氧信号,采样率为22.22 Hz,并采用3×9阵列的多通道探测器,覆盖前额叶皮层区域,采用事件相关分析分析与特定游戏事件相关的HbO/HbR浓度变化,并通过回归分析检验HbO/HbR反应与IG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研究创新点在于:本研究首次采用移动端游戏场景,结合fNIRS技术,探索IGD个体在真实游戏环境下的神经反应,突破了以往实验室任务范式的限制。项目探索了IGD个体对游戏奖励与损失处理的差异性,结果发现IGD个体在单人模式下表现出更高的奖励敏感性,而在损失事件中表现出较低的损失敏感性。以及IGD个体在多人模式下的执行控制缺陷,尤其是在dLPFC和vLPFC区域的HbR反应降低,表明IGD个体在复杂社交环境中的冲动控制能力较弱。
实践推广应用效果:首先为IGD的评估与筛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dLPFC、OFC和FPA区域的血氧反应可作为IGD识别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精准筛查高风险个体。其次,为游戏行为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揭示了多人模式下的社交互动可能加剧IGD个体的游戏沉浸感和成瘾风险,未来可基于此优化游戏设计,例如通过调整奖励机制减少游戏对成瘾个体的吸引力。
综上,本研究利用fNIRS技术,在真实游戏环境下探究了IGD个体的奖励与损失处理神经机制,不仅填补了现有研究空白,也为IGD的筛查、干预及游戏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