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健康中国战略,对接国家的心理健康重大需求,聚焦心理健康智能评估这一跨学科融合的前沿领域,立足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促进这一现实问题,将心理学、计算机、数学、人工智能、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确定分中心的建设主题为“学生心理健康智能评估”。
具体任务是通过将大队列调查、多模态数据挖掘、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教育干预等技术手段的深入融合,揭示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基础、神经机制、社会影响因素和动态变化规律,构建学生心理健康大模型,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智能评估、风险动态监测、精准化干预和促进。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估算,目前我国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在2-3亿,其中超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泛心理问题人数高达9500万,且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高达6.9%。此外,《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将心理健康内容明确纳入发展目标。心理健康问题既有基础研究的属性,又具有应用研究的属性,这决定了心理健康问题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目前。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逐渐从单一学科的视角转向跨学科的研究;心理健康产业也正日渐受益于新兴技术的推动,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基于此,本中心聚焦新时代全社会对智能心理健康评估的需求,依托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研究力量,融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从基因-脑-心理与行为等不同层面,采用多模态技术,创新心理健康评估的新模式,逐步形成学生智能心理健康评估新体系。
科研任务
1.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与神经发育特点研究
该研究方向从心理与行为表现、社会与文化影响、基因与神经机制三个视角探讨智能时代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规律及神经发育特点,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模型。
2.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计算模型研究
该研究方向采用多模态技术,探究智能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计算建模的方法探索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构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计算模型,为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提供理论基础。
3.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智能评估与促进研究
该研究方向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开发基于智能计算技术的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促进平台,对不同环境、不同情境下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变化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实现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监测、预警、干预。
研究团队
1.团队情况概述
团队现有成员24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8人,国家级人才2人,校外6人(其中外籍专家1人),40岁以下人员9人(占比37.5),团队所获省部级以上学术称号8人次。
2.首席科学家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多项国家级人才称号,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课题负责人等。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领衔团队被认定“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从事汉语阅读的高效率学习、心理健康等领域研究工作,多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主编教材《实验心理学》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一等奖。
制度建设
为适应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中心拟打通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强化国际联合培养,实行校企双导师制,紧密与行业导师保持合作,突出复合型人才的实践技能。此外,为适应多学科协同创新需求,与行业公司保持深度合作,关注产业需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揭榜挂帅制”的科研组织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