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 2026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632有机化学
适用专业:化学
一、考试要求
本科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命名、结构、性质及反应机理的掌握,以及通过完成反应式、机理题和合成题来展现理论知识应用水平。最终目标在于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有机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
(一)主要题型包括:命名题、选择题、完成反应式、推断题、机理题、合成题
(二)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三)考试时间为3小时。
(四)满分150分。
(五)试卷题型结构:
1.命名题(10 分),共5题;
2.选择题(36 分),共12 题;
3.完成反应式(40 分),共20 题;
4.推断题(16 分),共2 题;
5.机理题(16 分),共2 题;
6.合成题(32 分),共4 题;
三、考试内容
(一) 绪论
1.1 有机化学的发展重要性及研究方法
1.2 化学键与有机反应类型
1.3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1.4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1.5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表示方法
1.6 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二) 烷烃
2.1 结构与表示方法
2.2 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2.3 烷烃的命名
2.4 构象
2.5 烷烃的物理性质
2.6 烷烃的化学性质
(三) 脂环烃
3.1分类和命名
3.2 脂环烃的化学性质
3.3 拜尔的张力学说
3.4 影响环状化合物稳定性的因素和环状化合物的构象
3.5 环己烷的构象
3.6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3.7 十氢化萘的构象
3.8 脂环烃的工业来源
3.9 脂环烃的制备
(四) 烯烃
4.1 烯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
4.2 烯烃的命名
4.3 烯烃的物理性质
4.4 烯烃的化学性质
4.4.1 加成反应
4.4.1.1 亲电加成反应
4.4.1.2 催化加氢、氢化热及烯烃的稳定性
4.4.1.3 自由基加成反应——过氧化物效应
4.4.1.4 自由基聚合反应
4.4.2 α-氢原子的卤代反应
4.4.3 氧化反应
4.5 烯烃的制备
(五) 炔烃和二烯烃
5.1 炔烃的结构和命名
5.2 炔烃的物理性质
5.3 炔烃的化学性质
5.3.1 端基炔烃的酸性
5.3.2 炔烃的加成反应
5.3.3 炔烃的氧化
5.3.4 乙炔的聚合
5.4 炔烃的制备
5.5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5.6 二烯烃的结构和稳定性
5.7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六) 芳烃
6.1 苯的结构和稳定性
6.2芳烃的分类和命名
6.3芳烃的物理性质
6.4 芳香烃的化学性质
6.4.1 还原反应
6.4.2 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6.4.3 氧化反应
6.4.4 烷基苯侧链的卤代反应
6.5 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
6.6 重要的单环芳烃和多环芳烃
6.7 稠环芳烃
6.8 芳香性与休克尔规则
6.9 非苯体系的芳香性
(七) 立体化学
7.1 物质的旋光性
7.2 分子的手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7.3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7.4 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7.5 含三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7.6 环状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7.7 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7.8 旋光异构与生理活性
7.9 制备手性化合物的方法
7.10 旋光异构在研究反应历程上的应用
7.11 立体选择性和立体专一性
(八) 卤代烃
8.1 分类和命名
8.2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8.3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8.3.1 亲核取代反应
8.3.2 消除反应
8.3.3 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8.3.4 还原反应
8.4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8.4.1 两种主要的反应机理(SN1和SN2)
8.4.2 亲核取代反应的影响因素
8.4.3 邻基参与的亲核取代反应
8.4.4 芳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8.5消除反应的机理
8.6 卤代烷的制备
8.7 氟代烃
(九) 醇和酚
9.1 醇的分类和命名
9.2 醇的物理性质
9.3 醇的化学性质
9.3.1 醇的酸碱性
9.3.2 羟基被取代的反应
9.3.3 醇的脱水反应
9.3.4 醇与无机含氧酸的反应
9.3.5 醇的氧化和脱氢 编辑
9.3.6 频哪醇的形成脱水及重排
9.4 醇的制备
9.5 酚的分类命名和物理性质
9.6 酚的化学性质
9.6.1 酚羟基上的反应
9.6.2 酚环上发生的反应
9.7 酚的制备
(十) 醚和环氧化合物
10.1 醚的分类、命名和物理性质
10.2 醚的制备方法
10.3 醚的化学性质
10.3.1 钅羊盐的形成
10.3.2 醚键的断裂
10.3.3 过氧化物的形成
10.3.4 苯基烯丙基醚的重排
10.4 冠醚
10.5 环氧化物
(十一) 醛和酮
11.1 醛酮的分类和命名
11.2 醛酮的物理性质
11.3 醛酮的化学性质
11.3.1 羰基上的亲核加成反应
11.3.2 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反应
11.3.3 涉及羰基α-H的反应
11.3.4 氧化反应
11.3.5 还原反应
11.3.6 其它类型的反应
11.3.7 羰基亲核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11.3.8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加成反应
11.4 醛酮的制备
(十二) 核磁共振氢谱
12.1 1H-NMR的基本原理
12.2 1H-NMR的化学位移
12.3 1H-NMR的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12.4 质子数目的确定方法
12.5谱图解析
(十三) 红外光谱
13.1化学键的性质与红外吸收
13.2红外光谱仪和红外谱图
13.3典型有机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13.4 红外光谱解析实例
(十四) 羧酸
14.1羧酸的命名、物理性质和波谱性质
14.2羧酸的酸性
14.3羧酸的化学性质
14.4羧酸的制备方法
14.5羟基酸
(十五) 羧酸衍生物
15.1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
15.2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15.3羧酸衍生物的亲核取代反应
15.4 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和反应活性
15.5羧酸衍生物与金属试剂的反应
15.6羧酸衍生物的还原反应
15.7酯的热消除反应
(十六) 羧酸衍生物涉及碳负离子的反应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
16.1 a-氢的酸性和互变异构
16.2 酯缩合反应及应用
16.3 丙二酸二乙酯、“三乙”和其它二羰基化合物在合成中的应用
16.4 b-二羰基化合物的其它类型的反应
16.4.1 克脑文盖尔(Knoevenagel)反应
16.4.2 麦可尔(Michael)加成
16.4.3 瑞福马斯基(Reformatsky,S.)反应
16.4.4 达尔森(Darzen)反应
16.4.5 普尔金(Perkin)反应
(十七) 胺
17.1 胺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17.2 胺的物理性质和波谱性质
17.3 胺的制备方法
17.4 胺的化学性质
17.5 重氮化反应和重氮盐
(十八) 协同反应
18.1 电环化反应
18.2 环加成反应
18.3 s迁移反应
(十九) 碳水化合物
19.1 概述
19.2 单糖的结构
19.3 单糖的化学性质
19.4 低聚糖
19.5 多糖
(二十) 杂环化合物
20.1 概述
20.2 五元单杂环化合物
20.3 六元杂环化合物
20.4 喹啉、异喹啉
四、参考书目
[1]《有机化学(上、下册)》,主编:王积涛、王永梅、张宝申、庞美丽.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主编: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裴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