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 2026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819理论经济学综合
适用专业:理论经济学
一、考试要求
本科目主要考查对于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及经典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等核心框架,同时扎实把握西方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消费者理论、企业理论、市场结构、市场失灵、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等基础体系;深刻理解两大分支理论中价值规律与价格机制、收入分配理论与要素报酬、经济周期理论与危机理论等关键内容的内涵及关联,熟悉各自重要学术流派及观点演进,能准确辨析不同理论的适用条件与局限性。
二、考试形式
(一)主要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
(二)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三)考试时间为3小时。
(四)满分150分,其中政治经济学75分,西方经济学75分。
(五)试卷题型结构:
1.政治经济学
(1)名词解释(10分),共5题;
(2)简答题(20 分),共4题;
(3)论述题(45 分),共3题
2.西方经济学
(1)名词解释(10分),共5题;
(2)简答题(25分),共5题;
(3)计算题(10分),共1题;
(3)论述题(30分),共2题。
三、考试内容
(一)政治经济学
1.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对立统一关系;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对立统一关系。
2.商品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商品二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交换价值;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
3.货币
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价格、价值、货币价值之间的关系;货币的职能;纸币。
4.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及作用形式。
5.资本主义生产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的定义及来源;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标准及区别;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超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工资的本质及形式;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及其影响因素;资本有机构成及变动趋势;单个资本增大形式: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相对过剩人口。
6.资本主义流通
产业资本的概念以及特征;产业资本循环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以及各自的循环公式;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联系与区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标准及区别;固定资本磨损:有形磨损、无形磨损;预付资本总周转;年剩余价值率;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社会总资本的概念;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出发点;社会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主要区别;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7.剩余价值的分配
成本价格(生产成本);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平均利润的形成;超额利润;生产价格规律;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以及阻碍其下降的因素;商业资本及形成的标志;商业利润;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及补偿;借贷资本及其来源;地租的基本形式:级差地租、绝对地租。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经济周期四个阶段。
9.社会主义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西方经济学
1.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原理
需求和供给的概念和规律;市场均衡与市场均衡变动的分析;供给和需求的弹性概念及其计算。
2.消费者行为
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和消费者均衡的概念及其计算;正常品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解。
3.企业的生产和成本
短期与长期生产函数及其曲线;短期与长期成本函数及其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一种可变要素投入合理区间的分析及其计算;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分析及其计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的辨析。
4.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完全竞争企业短期供给曲线的推导;完全竞争企业长期产量选择与行业长期供给曲线的分析及其计算。
5.不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的含义和原因;垄断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价格歧视;寡头的含义和特征。
6.生产要素市场
完全竞争企业的要素使用原则和要素需求曲线;要素供给原则和要素供给曲线;劳动供给均衡和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推导;劳动市场的均衡和工资决定。
7.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
经济效率和帕累托最优标准;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
8.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市场失灵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其解决措施。
9.宏观经济数据
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及其衡量;价格水平的内涵及其衡量;失业的内涵及其衡量。
10.产品市场的均衡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消费需求和储蓄;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乘数。
11.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产品市场与IS曲线;货币市场与LM曲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IS-LM模型)的分析及其计算;IS-LM模型的运用。
12.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总需求曲线的含义、推导和影响因素分析;总供给曲线的含义、推导和影响因素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含义及类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13.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失业的解释、影响因素和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影响;主要的经济周期理论。
14.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内涵及其计算。
15.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和协调。
四、参考书目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编写组,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2]《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上册、下册),主编:《西方经济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3]《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八版。